保健常识 当前位置:主页 > 保健常识 >

精神疾病宣传应该科学准确

时间:2014-03-06 01:02来源:未知作者:admin阅读:0

本报讯(记者郑灵巧)最近,一则“我国至少一亿人患精神障碍疾病”的报道令许多人瞠目。昨天在北京市卫生局举办的“世界精神卫生日专家与媒体见面会”上,专家们称,近年我国精神疾病的现患人数确实显著增加,所对应的专业服务队伍力量相当薄弱,亟待予以加强。但相关宣传首先要明确精神疾病的概念,不可把短暂的焦虑、抑郁等情绪体验均归入其中,造成公众恐慌。专家们同时强调,精神疾病是一大类危害人身心健康疾病的总称,切不可一提精神疾病就想到“疯子”。而且,精神病人是弱势群体,他们特别需要社会予以关爱和帮助。

精神疾患确实增加

据介绍,精神障碍是由遗传、生物、心理社会、文化环境等因素及有害物质引起的心理或行为障碍,常损及患者的社会功能、人际关系。精神障碍有轻有重。较轻的如心理冲突、焦虑、抑郁等不愉快的内心体验和没有明显器质病变的各种躯体不适,如失眠、心悸等,但与现实环境能有较好的接触,多主动求医,迫切需求治疗;较重的则表现有较严重的认知、情感和行为紊乱,不能正常适应社会环境,现实检验能力受损,否认有病,不主动求医,甚至拒绝治疗,如精神分裂症、老年痴呆等。

北京回龙观医院邸晓兰主任医师、北京安定医院郑毅主任医师告诉记者,近年来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总体在增加。由于人群寿命增加,老年精神障碍患病率明显上升;独生子女问题,使得从前多子女时代少见的儿童情绪、行为障碍大量暴露了出来。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与患者就医率及疾病识别率的提高,也使得各种精神障碍患病数字明显增加。

邸晓兰说,我国精神分裂症累计患病数字增加,但年新发病率没有上升。一项12年随访观察显示,1982年人群精神分裂症现患率为5.69‰,1994年上升到6.55‰,近年估算数据已增至8‰左右。2004年北京地区进行的调查发现,15岁以上人群抑郁障碍现患率为3.31%、终生患病率为6.87%。而1982年我国12个省区调查显示,情感性精神障碍(包括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)总患病率为0.76‰,时点患病率为0.37‰;1993年分别上升为0.83‰和0.52‰。20年上升了近百倍。

精神障碍人数为1600万

北京安定医院蔡焯基教授指出,目前有关精神疾病的报告统计数据较多,所用标准不一,方法不一,概念上也存在着不少混乱。以抑郁为例,抑郁症、抑郁障碍、短暂的情绪抑郁3个概念常常被混为一谈,值得新闻媒体特别注意。

蔡焯基特别提醒在新闻报道精神疾病时,对于所用精神疾病的概念与数据一定要准确、科学。概念的含混不清,势必会将一般的心理问题归为精神障碍疾病。对不同年龄组的调查,用不同方法的调查,所得数据会有不同。报道中要作具体交代。一地的调查,只反映一地的情况。一个特定人群的调查,也只反映这一特定人群的情况。个别研究得出的数据,或以原始数据得出的推算数据,仅仅可用作参考。如果以小样本调查推算全局情况,以一个地区的患病率推算全国的患病率,就可能造成信息混乱。

蔡焯基说,根据卫生部2005年公布的数据,我国精神障碍人数为1600万,受到情绪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、青少年约有3000万人。

精神病人更需要关爱

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唐宏宇郑重告诉记者,从没有证据表明精神病人出现对社会的攻击行为比例大于正常人。只是精神分裂症等个别病种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的比例高于正常人。比较而言,精神病人所受到的歧视与攻击,远远多于他们对正常人的攻击。

唐宏宇说,所有精神病人都是最弱势的群体,都更需要社会的关爱与帮助。媒体担负着宣传教育公众接纳精神病人的责任,报道要有利于构筑精神病人正常生活的氛围,即使对个别精神病人肇事的报道也不应该猎奇。